置身于中国原子城,一种难以言喻的使命之重与由衷敬佩之情似高原之风凛冽入骨,更如地火般灼热升腾。
7月20日至25日,2025年第二期陕西省高层次专家国情研修班在被称为“让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中国原子城举办,44名来自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健康、装备制造等战略重点领域的优秀专家人才围绕“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矢志科技自立自强”主题,认真研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举措,激发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的情怀。
研修班学员在“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
“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
金银滩草原,曾因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享誉中外。这里地势平坦开阔,四周环山,海拔3000多米,年平均气温只有零下4摄氏度。空气稀薄气压低,水烧不到沸点,饭煮不到全熟。
“睁开眼第一感觉是草好绿、云好白、天好蓝,一切都是那种冲击灵魂深处的纯净与美丽。”中航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邱滋华说,“但当我深入了解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才意识到之前对‘两弹一星’精神的理解有多么浅薄。”
情景教学《“两弹一星”精神永放光芒》
在《“两弹一星”精神永放光芒》的情景教学中,学员们清晰地感受到科学家们那感人肺腑的忠诚信仰:钱学森“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钱三强“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是有祖国的”、王淦昌“我愿以身许国”……
“历史照进现实绝不是一句空话。”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副院长文刚神色严峻地说,“当前在我国饮用水领域高端反渗透/纳滤膜材料严重依赖进口,关键传感器芯片与精密在线监测仪器受制于人。我们不但要突破单项技术,更要着力构建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到核心装备制造、标准规范制定的完整自主创新链条,才能确保人民群众喝上安全水、放心水、优质水。”
在221基地一分厂的陈列展厅里,一张泛黄照片让学员们驻足良久:一群穿着补丁棉袄的科研人员,在寒风中围着简陋的计算尺讨论数据,身后是戈壁滩上低矮的土坯房。
没有先进的计算机,就用算盘日夜不停地计算;缺乏实验设备,就自己动手组装焊接;粮食短缺时,饿着肚子也要完成实验……
“真正的科学家永远把国家需要放在首位,真正的科研突破从不仅仅依赖物质条件,更要下定攻坚克难的决心。”中国兵器工业第二〇六所总体三部副主任张俊说,“我曾因研究中指标精度无法突破而陷入困境,想要放弃又想起邓稼先在核试验失败后不顾辐射危险冲进爆心寻找碎片的场景。这激励着我不断调试试验,最终使指标精度提升了15%。”
“在半导体领域的磷化铟多晶材料,欧美国家曾长期对我国实行工艺数据和加工装备严格保密。”陕西铟杰半导体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小华说,“这与当年‘两弹一星’研发面临的局面何其相似。越是这样,我们越要加大研发投入,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努力实现磷化铟等半导体材料的国产化替代和我国半导体产业自主可控发展。”
在先辈们用生命诠释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真谛面前,学员们深刻认识到中国在短时间内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的路程,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留下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强大的精神力量。
“大力协同不是一句空话”
“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就像歌词里所写的那样,1958年10月,世代居住在金银滩草原的1279户6700余名蒙古族、藏族、回族、汉族牧民无偿让出了这块被称为“黄金草原”的栖息之地。
为了国家建设的需要,他们没有提出任何条件,一条扶老携幼的长长队伍蜿蜒行进在秋风中,短时间内就全部迁往了祁连县、刚察县等地。
67年后的今天,当学员们走进海北州高原生态畜牧业科技试验示范园,曾经那场史诗般的迁徙已经和新中国核工业传奇一起,被珍藏进中国原子城的历史。
原子城纪念馆内的现场教学
牧民们的付出和牺牲,让学员们真切感受到大力协同不是一句空话。中航西安飞机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复合材料厂复合材料制造技术研究所副主任师何靓说:“这里经过十余年深耕,不仅成为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的样本,也促使承载着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双重使命的金银滩焕发新生。”
高原生态畜牧业不仅可以提供优质肉、奶,还有羊毛等纺织材料。陕西元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安防研发中心主任刘琳从毕业开始就从事安全防护纺织品开发,十几年间带领团队攻克了“熔融金属飞溅防护”“带电作业防护”等技术难题。她说:“这一新兴赛道虽不显眼,能为生产撑起一把坚实的保护伞就是我的幸福和心愿。”
碧波荡漾,水天一色,青海湖如蓝宝石般镶嵌在广袤大地上。学员们漫步湖边,很难想象中国原子城建设初期遭遇严重饥荒,于是不得不组建队伍下湖打鱼,发展农副业自救。
这种不等不靠的主动,也同样是安康市中医医院肝病科主任崔翔开展中医药防治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起点。他认为中医药脾虚、痰湿、肝郁的理论体系,恰恰抓住了“脾失运化则痰湿内生”的整体病机,这与现代医学“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从而形成了‘从脾论治’的系统化防治逻辑。
“当年抽调1500多人去青海湖捕鱼,在草原上开荒种地,还到周围山区打猎,尽最大努力保障科研,这才实现团结协作的巨大效能。”陕西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病院常务副院长孙羿说,“现代医学同样离不开团队作战。一台复杂手术需要外科、麻醉、护理等多科室配合,要下好一盘棋就意味着打破部门壁垒、主动补位,最终目的是让患者得到最有效的救治。”
参与“两弹一星”的无名英雄们在艰苦条件下大力协同、勇于登攀,锻造出护国神盾。陕西红十月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叶士信有感而发:“置身于此,一种难以言喻的使命之重与由衷敬佩之情似高原之风凛冽入骨,更如地火般灼热升腾。”
“爱国主义压过兴趣”
在张爱萍将军题写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前,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教师马晶问道:“如果回到当时,大家是否愿意来这里从事这项异常艰难、隐姓埋名且有生命危险的工作?”
“我愿意!”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崔禾磊毫不犹豫地回答,“这是刻在骨子里的东西,作为从小在军工厂里长大的子弟,高考后毅然进入西北工业大学,求学归来坚持回到母校工作。‘为国铸剑、隐姓埋名’就是我们每天受到的洗礼!”
现场教学《丰碑无言 精神永存》
“我愿意!”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岩工程公司副总经理于永堂坚定地说,“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坚定科技强国信念》专题讲座中,范植开教授创新性地引入了红专矢量论这一视角,以形象直观方式深刻阐述了坚定理想信念、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于个人成长、事业发展及国家长治久安的极端重要性。这一论述也为当前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和行动方向。”
在原子城纪念馆的参观过程中,学员们对“两弹一星”功勋于敏的一句话念念不忘——“研究氢弹不太符合我的兴趣,但爱国主义压过兴趣。”同样,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时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邓稼先在临终前仍叮嘱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先辈们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誓言,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
“作为青年学者,我将把课堂作为传承红色基因的主阵地,让专业知识与科学家精神同频共振;把实验室作为服务国家需求的主战场,在能源绿色转型中留下坚实足迹。”延安大学教授万俊如是说。他在学习笔记上郑重写下:“争做新时代‘两弹一星’人,让‘红专并进’成为生命底色。”
渭南东旺农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技术总监骞天佑说:“我们立足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和校企合作基础,力争实现企业在生物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领域的弯道超车,也为我国农业微生物资源利用和生物农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一直在努力。”
在分组研讨中,企业专家分享了在生物农药、电力能源、工程建设等关键领域突破技术封锁的实践经验,深入探讨了新时代科技自立自强的实现路径;高校专家则聚焦基础研究短板,提出要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将“两弹一星”攻坚克难的组织模式应用于当前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攻关成为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