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黄陵县紧扣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以组织振兴和人才振兴为抓手,创新体制机制,整合各类项目,集聚资源要素,采取多种措施,调动各方力量,以高质量党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一、以支部联建为核心,构建乡村振兴“新引擎”。创设以“党员县级领导包片、部门单位党员主要负责人包村和强村带弱村、大户带小户”为主要内容的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两包两带”机制,将全县105个村划分为24个片区并成立24个联合党总支,落实24名党员县级领导包片,105名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包村,43个强村帮带62个弱村,649个大户帮带1658个小户,实现了支部联建、产业联盟、抱团发展。设立县镇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领导机构,建立周例会、月调度、季讲评、半年总结、年终考核等制度,有效解决“谁来抓、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走出了一条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截至目前,全县已整合各类资金2.01亿元,实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项目365个,成功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二、以“三项机制”为抓手,锻造乡村振兴“主力军”。一是提升乡镇班子功能。健全完善《激励干部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担当作为八项措施》,建立涉农领域高素质专业化干部数据库,选配24名优秀年轻干部进入乡镇班子,调整不胜任不担当干部16人,打造过硬的一线指挥部。二是建强基层干部队伍。建立村干部分工负责、绩效考核、不合格退出、待遇保障与集体经济收益挂钩等6项机制,从“四类人员”中择优储备村级后备力量219名,引导18名致富能手进入村“两委”班子,向40个重点村选派99名第一书记和驻村队员,基层干部队伍带动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三是深化培训提升能力。将县级包片领导、部门负责人、基层干部、第一书记和驻村队员作为重点对象,在浙江大学举办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暨推动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9期370余人;在上海、深圳、省委党校等地举办中青年干部培训班1期40余人;在全县开展果业、养殖、中药材等实用技术培训27场次5200人次;邀请任强军、高福华等专家教授来黄授课15次,有效提高了干部推动乡村振兴的能力素质。
三、以招才引智为牵引,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一是刚柔并举招才引智。修订完善《加快人才引进实施意见》《高质量发展人才引进计划》《高层次人才考核办法》,出台7方面26条人才优待政策,设立5000万元人才政策兑现、5000万元融资担保、1500万元融资偿贷“三个资金池”,柔性引进高精尖缺人才105人,刚性招聘硕士及以上学历高层次人才84人,培育乡村振兴本土人才2460人。二是智库专家助力发展。引进永秀智库、力厚智库、杭州城研等5个智库团队和荷兰景曦、北京蔷薇等17家涉农科技企业,与浙大、西农大等合作建好用好6个专家工作站,聘任上海交大设计研究总院院长吴传道等7名专家因地制宜编制全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片区实用性村庄规划,推动连片规划、连片实施、连片提升。三是科技赋能现代农业。依托黄陵轩辕科技创新中心现代农业、农业防灾减灾、农村产权交易等平台,新建“五新”果园1.7万余亩,培育庭院经济经营户1000余个,发展中药材、梅花鹿等特色种养户350余户,梅花鹿养殖规模全省之最,2023年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9523.1万元,5万元以下集体经济“薄弱村”实现清零,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783元、增长8.8%,分别高出全省、全市4.4、7.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步解决。
四、以基层治理为重点,筑牢乡村振兴“压舱石”。一是建立党组织领导下的网格化治理体系。在织密城市社区全科网格化治理体系和平急结合“两张网”的基础上,将网格化治理模式向农村延伸,全面推行“农村党员巷道长”制度,形成“村-组-巷-户”四级网格体系和“支部牵头、党员带动、群众参与”的乡村治理新模式,组织党员干部上门宣讲各类惠民政策8500余人次,解决群众合理诉求48个,化解信访积案12件。二是深化“领办代办、便民服务”机制。健全完善“四议两公开”“村财乡管”等治理制度,持续深化为民便民服务,试点推行“书记办”工作机制,规范问题收集、考核问效等制度流程,先后为群众提供政务代办、农资购买、果品销售等各类便民服务6580余人次,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升。三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聚焦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任务,深入开展“立足岗位作贡献”“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落实在职党员“双报到”“承诺践诺”等制度,划定党员责任区127个,设立党员先锋岗251个,实施塬区农业灌溉、气化乡村、基层学校和医院基础设施改造等民生项目10个,各级党组织办成惠民实事138件,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持续增强。